读《伊凡·杰尼索维奇的一天》

已经沉迷于“劳改营文学”(无论中国还是苏联)很久了。中国的监狱文学/劳改文学,读起来有一种“作者替我到此一游”的熟悉感。对于没有被锁进铁门约束人身自由体验的人而言,阅读此类文字就是一种沉浸式探索体验,满足对于某种傻逼制度下种种匪夷所思现象的好奇心,也能促使阅读者对现实“自由”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——“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,那就是说,还可以活下去!”

此刻我同时在阅读三本索尔仁尼琴的短篇小说集。不同于杏子酱里有收录朱可夫传记这种“高层”视角,伊这本最有名,也最草根,完全是苏联底层人民生活切片。各个短篇的主角无论身份、地位、岗位,共性全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,被冷酷的他人凌辱漠视,或在伤害他人的同时被自己的良心折磨。

伊凡·杰尼索维奇的一天——苏式劳改24小时沉浸体验,当自由全被剥夺后,人只剩下对温/饱/睡的偏执追求,每个人都小丑化:

  • 劳改营里的犯人,除了做梦以外,每天只有在早上吃早饭的十分钟、吃午饭的五分钟和吃晚饭的五分钟里,才是为自己活着。
  • 这时应该把整个心思全放到吃上,把稀稀的粥从钵底上盛起来,仔仔细细送到嘴里,再用舌头好好玩味。//小心翼翼地用面包皮去擦钵底和钵边上吃剩的粥浆,然后再用舌头把粘在面包皮上的粥舔下来。他就这样抹了舔,舔了又抹。最后他把个粥钵舔得像洗过那样干净,连粥留下的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了。
  • 他吃开了。开始只喝稀的。几口热汤进肚,他全身都抽搐起来。太好了!犯人们就是为这短短的一刹那活着! 此刻他一无所怨,他既不怨坐牢的时间太久,也不怨一天的日子太长,更不怨星期天又被取消了。现在他觉得能熬过去!谢天谢地,能熬过去,能熬到头!

还有最牛逼的结尾:

  • 一天过去了,没碰上不顺心的事,简直可以说是幸福的一天。 这样的日子他从头到尾应该过三千六百五十三天。 因为有三个闰年,所以得另外加上三天……

其他的短篇,读起来走走停停:

  1. 玛特辽娜的家——苏联祥林嫂被敲骨吸髓吃干榨净的一生;
  2. 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——最后反转的苏式肃反人性敲打故事。说起来国内也流行过类似的肃反故事集(我在孔网上都买过一本,口音暴露或者不经意吐露出了49前的地名,与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);
  3. 为了事业的利益——教育事业让位于贪污腐败,官僚体系漠视教师学生利益;
  4. 一只右手——被用完即弃无社会保障的老兵;
  5. 古战场守护人——历史传统被破四旧;
  6. 复活节十字架游行——苏式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“宗教自由”,有信仰者的实践信仰约等于参与公开凌辱仪式。年轻人则就是领先中国数十年的红卫兵红小将;
  7. 随感拾零——堪比芥川龙之介超短篇的苏联版,发人深省的片段和警句频出。原子动力也无法造出的小鸭(崔健红旗下的蛋);能要自由而不要肉骨头的小狗;从火堆中扒拉开的树枝,上面的蚂蚁却要回到火堆(给润者的警示!)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